國際間高等學校的合作辦學被視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世界經濟發展的國際化和一體化趨勢,要求高等學校成為面向世界的國際型創新人才培訓的基地。通過中外合作辦學以借鑒國外先進辦學模式、引進國際上先進專業課程設置、更新專業,加強師資培訓,是較快促進學校、地區,甚至國家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種重要形式。
引進了國外的優質教育資源
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外資金,引入國外教育資源,彌補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提高辦學條件。例如上海地區的中外合作辦學近年來已發展到上百所,特別是吸引了大量境外資金的注入,提高了辦學的實力。
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加強了中國的部分薄弱學科,填補了一些學科空白。例如,廣州大學與意方合作開展的維修工程技術教育,在國內尚屬開拓性的。所使用的教材絕大部分由中、意雙方的專家共同編寫,不僅吸收了國際上先進的維修工程技術理論,而且能緊密結合中國大陸工程技術教育的實際,具有較高的學術水準與實用價值,從而在專業建設方面,填補了中國大陸維修工程技術系統教育與人才培養的空白。
推動了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
國際化的課程是一種為國內外學生設計的課程,在內容上趨向國際化,旨在培養學生能在國際化和多元文化的社會工作環境下生存的能力。因此,國際化課程一是可以給那些無法去國外留學的學生提供接受國際化教育的機會;二是能夠提高課程對外國留學生的吸引力,他們的參與對本國學生和教學過程都有益處。課程的國際化,不僅要開設許許多多關於其他國家和國際問題的課程,而且所有課程都應該體現國際化的觀點。
為了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標,在課程中增加國際化的內容至關重要。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為了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所開設的課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國際化的內容,有些課程本身就是國際化的課程。
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教育國際化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通過教育互相滲透,達到互相理解的過程。中外合作辦學是重要的教育文化交流活動,是當代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外合作辦學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首先,在教學中介入了多國文化。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往往以外語見長,外語在教學中真正成為一種工具。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中的許多專業、課程大多使用原版教材,不僅使學生接觸到最新的學科知識,也接觸到了教材中所包含的西方文化。學生不僅能用外語聽專業課,提問和回答問題,與教師交流,還能用外語撰寫論文。外籍教師在上專業課的同時往往帶給學生國外的文化。
其次,中外合作辦學促進了中外教師的交流與合作。一是許多專業新、外語好的青年教師脫穎而出,部分專業基礎好的教師通過去外方學習,為外教做“助教”,在較短的時間內外語及專業水準都得到迅速提高。二是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學校,就會有外方的專業教師來校任教,這無論在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可以為無法出國深造的青年教師提供一個向外方專業教師學習的良好機會。
因此,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中的教師、學生,不論是中方的還是外方的,他們在工作、教學、學習中不僅接受了新觀念、新知識,同時也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他們在碰撞中增加了相互的瞭解,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帶動了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引進新的辦學模式和機制,帶動了高等教育的改革。
首先,促進了高等教育投資主體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以往,中國的高等教育主要是由國家投資,資金來源管道比較單一。近一二十年來,國家允許社會、民間資金進入教育領域,從而促進了民辦教育的發展。現在,在“入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大環境下,允許中外合作辦學,吸引了不少外國投資,開辦教育事業。
其次,增加了中國高等教育供給的機會和多樣性。由於受中國高校招生人數的限制,許多高中畢業的學子無法跨入大學校門,只能望大學而興歎,而中外合作辦學顯然能為他們提供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第三,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模式。中國高校的教師大多習慣于拿著“一支粉筆”、“一本教案”,從頭講到尾,“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而到合作方大學進修回國的教師不僅能用英語上專業課,使用多媒體教學,借助多媒體技術演示教學內容,而且改變了傳統的以自己為中心的上課模式,要求學生上網搜集資料,注重學生的參與性,變學生為教學活動主體,從根本上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中外合作辦學是重要的教育文化交流活動,是當代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推動了中國大陸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中外合作辦學的健康發展又將進一步推動和加快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因此,高等教育國際化與中外合作辦學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係。
更重要的是,中外合作辦學使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革有了國際參照系,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並融入國際教育的大環境,促進了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高了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